学习工具:建造思维大厦的“脚手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0月13——14日,清华附小的校园比平常热闹许多,全国各地赶来参加“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探索”课例研讨活动的老师们,被校园里一幅幅孩子们亲手设计和制作的与鲁迅及其笔下人物、故事相关的美术作品、明信片、书签等深深吸引。孩子们以儿童视角设计的鲁迅博物馆、关于鲁迅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及学生自编自演的舞台剧——鲁迅作品《早》等,更是让观摩者耳目一新。课堂无边界,参观和动手设计鲁迅博物馆、开展鲁迅小课题研究及相关创意制作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这次“纪念鲁迅”主题课程群的课程样态之一。

    今年的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日。清华附小从“儿童视角的鲁迅”出发,探索以工具撬动改变学习和思维方式,以单篇经典教学、群文教学、整本书教学、主题实践活动四种典型样态,展示了该校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导下“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新发展。

    “鲁迅先生‘斗士’的形象深入人心,今天我们把他请下神坛,聚焦童年的鲁迅和鲁迅笔下的童年,让孩子们感受一个温暖、有趣、善良的鲁迅,再从立人思想出发,把他‘送上去’,通过整体、联动的课程群,带学生走进丰满立体又不失伟大的鲁迅。”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

    四种主题教学的课堂样态,在学校联盛馆和闻道厅两个教学场地同时呈现:单篇经典课程,张华毓和胡兰老师分别执教《少年闰土》和《阿长与山海经》;整本书导读,王玲湘和焦玫老师分别执教《朝花夕拾》和绘本《风筝》;群文阅读,李怀源与王峰老师分别执教“鲁迅笔下的儿童”和“他人眼中的鲁迅”;主题实践活动,则由薛晨老师带领学生们在阅读鲁迅之后设计一座属于儿童的鲁迅博物馆。在各种课型中,都用到思维导图、图表等工具,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听课的老师们比学生还投入,由于场地限制,许多老师只能坐在小马扎上,全神贯注,边听边记,一坐就是一上午。

    “这几堂课聚焦鲁迅笔下的童年,引导儿童阅读回归经典,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这几堂课没有细致展开,而是让学生对鲁迅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这是符合小学阶段特点的。清华附小主题教学的这四种样态,可以说是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一种探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说。福建大学文学院教授潘新和认为,从阅读理解向语言创造力的转变,是这次鲁迅主题课程群的一个亮点。在他看来,这些课程实现了三个超越——超越时文走向经典,超越阅读理解走向语言创造,超越工具性走向“立人”的价值观引领。

    数科应用创新课程群则更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工具撬动智慧创造”的课堂是什么样儿的。应用创新是清华附小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品课程之一,融合了数学、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学科内渗透式整合、学科间融合式整合、超学科消弭式整合为途径,以智慧片、麦斯方块、乐卡、脑图、魔尺等为工具载体,在提出问题、猜想尝试、想象创造、解决问题、技术应用等系列步骤中,激发学生创造力,发展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应用意识、信息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发展。

    在这次课堂探索活动中,清华附小特级教师汤卫红以“智慧片”为载体,让学生在拆解与还原中建立正方体和平面展开图之间面、棱、顶点间的对应关系,在三维与二维之间的操作和表象转换中发展空间观念。该校科技教育组长李强执教的“齿轮的秘密”,以乐卡编程为工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齿轮传动减速和加速倍数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互相质疑,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外显化,学生们变成了创客小达人。此外,“展开与折叠”“有趣的拼搭”“叠叠乐”等课程,都属于“动手做,玩中学”的课程。在课堂上,学生们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真正实现了“抽象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工具化”,动作与思维之间,借助学习工具连接起来了。

    “无论语文学科的纪念鲁迅主题课程,还是数科课程,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学生深度参与,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支瑶研究员说,而这,也是听课老师们在谈及感受时说得最多的话。(本报记者 汪瑞林)